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新顺1730 第九十四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

第九十四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


推荐阅读: 什么叫仙人之资啊捡到一只始皇帝剑翁我觉醒了强化斗破之雷族崛起白垩纪禁区被拉入群聊的创世神全世界都在看我直播大唐第一世家我真的不想再升级了啊我与自己交换人生一国之力

是一弊政,束缚思想,于是要求以策论取士。
然而太宗皇帝北伐未半而中道崩殂,这遗训是定下来了,可是实行起来几十年后,就出了大问题。
策论策论,得有见识。
不说结社交朋友、互相间谈天论地得花钱,单单是史论策,怎么也得把个二十多本史书翻遍才行。
不说一部《资治通鉴》,便是一本《宋史》,厚厚的一册书,就不是寻常人家买得起的。
若不然,出策论的时候,拿出个史书中的名字,你都不知道是谁,写什么?
只怕多半会写出“项羽力拔山兮,岂一破轮不能拿”这样的笑话。
再说了,你爹不做官,你爹不是公爵侯爵,你一个贫民娃娃对朝政能有什么见识?没有见识,国朝文风又喜阔大,哪里写得出来?
就在康不怠中秀才那一年,当时的右平章事上了一疏:说是开国定制三十余年,所中举人者,未尝有贫民子弟,至少都是家里有地百顷以上者,无一例外!地有百余顷,尚且称寒门,这是要出大事的。
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长此以往,恐乡野之人再不读书,因为读书无用——买不起各种书籍、没钱参与社盟,就没有见识,就写不好策论。
而且策论导致很多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是夸夸其谈以为搏名;或是重视韵律而失文章真意;或是看批阅之人的喜好故作投其所好之文。
国朝自明末乱后,废朱子而不立新言,以至于思潮混乱,百儒争鸣,难以界定。
而前朝八股取士,的确有禁锢之弊,然而最起码公平——要读的书少,经济上公平。
穷秀才也能读得起要考的几本书,至少还能给底层人一个希望,也有助于底层人学习,博个希望。
若学习不能做官,则无人肯学。
长此以往,只怕朝中大臣皆出于官宦之家。
而名为科举、实则九品中正。
此大弊也!
当时的右平章事是有见识、有能力的,当时就认为,国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做到“一道德”。
哪怕王安石变法,那也是拿出来了《三经新义》,最起码有个标准教材,对一句话的理解,得有个官方的正确理解。
现在国朝说是用永嘉永康学派,但是一来学派争端还在,只是凭借史书记载的只言片语去解读,没有形成体系,也就没有对经书的“微言大义”的标准理解。
二来太宗皇帝虽然天纵奇才,但其对永嘉永康学派的理解,更趋近于“墨”而非“儒”,义利之辨就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破而不立,未成体系,国朝至今也不曾有个朱熹、王阳明这样能够破而后立自成体系的人物。
以至于考“经”的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往往又以主考官的个人思想为准绳。
种种之下,人才固然有,也固然百花齐放,但实在是不公平。
八股的弊端,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
若嫌弃八股禁锢,只要多取一些书作为选题即可,不要出现“截题”这样的情况就行。
也不是说非得用八股文取士,完全可以户政府出钱,大兴学堂。以国朝北派儒学的想法,搞分斋教育,国家出钱让贫民子弟也能入学,也能有见识。
然而……没钱,搞不起大兴学校的教育方式。
既是户政府拿不出钱,那还不如复用八股文。
最起码格式固定,主要看文笔、字迹、是否通畅,是否聪明。只要不把选题范围缩的那么小就好。
朝廷真要是想用北儒一派,分斋教育,一半考经书、一半考实学,那就拿钱。这办法的确好。
没钱,还请做到给底层一个希望。
若说八股禁锢,那么诗词歌赋也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啊。写个宋词,难道不要按照词牌名的格式去写吗?写首诗,难道不该遵循平仄吗?
格式是禁锢的,但为什么不改内容而定格式呢?
当时的右平章事也说了:臣不是不知道八股的弊病,也知道分斋教育的好处,但是再好的东西远在天边没钱去办,不如选择近在咫尺的折中之策。
上疏之后,朝堂震动,半年的讨论之后


相关章节: 第八十八章 条约第八十九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九十章 提点第九十一章 钦定?第九十二章 破题第九十五章 任侠士第九十六章 未雨绸缪第九十七章 风波起第九十八章 十六年后方为人第九十九章 酒醉多言

也许你还喜欢: 时空过客4251唐残最新章节妖魔哪里走123梦回大明春新顺1730 优书网新顺1730顶点新顺1730txt新顺1730 123山河相制新顺1730 起点兴汉室最新章节新顺1730龙空天元仙记最新章节新顺1730小说北玄门最新章节绍宋盛唐风月123天道之下新顺1730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