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山河纵我 第三百三十七章

第三百三十七章


推荐阅读: 林不凡苏晴决胜新金融时代我家师妹超凶联盟之以混之名我有百万神兽军团吞海星际历九劫散仙在异界抗战之绝地杀神农间仙露天策之主漫威熊孩子

满桃花飘扬,眼前粉色芳香,出石壁第一眼,就让李宁不禁看待了。

脑子立刻蹦出三个字:桃花源!

身侧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眼前这般美景若是不足以震慑心神,那大抵也没有什么了。

桃花源这三个字,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大诗人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

但凡读书,没有背过桃花源记那是不可能的,考试必考啊!

要知道自陶先生的桃花源记面世以来,其文中描绘的带有世外仙境意味的“桃花源”成为了诸多文人心目中的“乌托邦”,历代以来,以“桃花源”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更是不在少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壤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李宁毕业多年,现在依然随口就能背出来,遥想当年,诵读诗词歌赋,就是是一开始不会被背的,读,日日读,也就读熟会被背了。

何况是李宁这样的学霸。

其实,她和很多文人墨客一般,是喜爱并且向往着桃花源的。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

那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李宁渴望,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打造出这样的盛世,尽管那是遥遥无期的美梦。

下大同!

桃花源记陶先生在文中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动乱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在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间乐土的同义语。

李宁注视着眼前的桃花源,嘴唇微微蠕动,兀自呢喃:

“大道之行也,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相关章节: 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三百三十三章第三百三十四章第三百三十五章第三百三十六章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四十章第三百四十一章第三百四十二章

也许你还喜欢: 山河纵我作品山河纵我的小说山河纵我作品集山河纵我快穿之教反派做人山河纵我的快穿小说山河纵我做许你星河九万里山河纵我作者山河纵我快穿独看山河纵下一句山河纵我是哪家的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