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三国:汉中祖 第一百四十九章御史台

第一百四十九章御史台


推荐阅读: 狩猎在1986修行,从变成反派开始穿成反派后她专业招黑绣南枝剑仙大人不会败妆点山河重生后我在魔尊心尖蹦迪魏晋干饭人娇生惯养恶毒肥妻洗白后,冷戾首辅火葬场了快穿黑月光:宿主又撩的他神魂颠倒五代第一太祖爷

是夜,成都。
殿内,刘禅在通亮的灯火下夜战,借着江原官谷桉,思考大汉存在的体制性问题。
毕竟之前委任董允出任御史大夫,持节,巡视地方郡县,提拔费诗担任蜀郡太守,整治蜀郡吏治问题,不过解决了标的问题,而未解决根本的问题。
解决根本的问题或是预防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反而是最重要的,但如何预防又是一个颇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然亦不能离开本国政治体系去思考。
首先,按照大汉的政治体制而言,其立国之初便是畸形,政事大都操之于诸葛亮之手。大汉也因此设立了极其特殊的机构内府,以便于战争动员,大汉把朝廷官吏兼任内府官职,听命于诸葛亮,形成内府制度。
如秦州刺史马良,兼内府长史,诸葛亮在宫府上形成对他的领导权。首次北伐时,魏延还担任内府司马,也是听命于诸葛亮的命令。
相应的有了行政官吏,自然需有监督官吏,对其监督。
东汉以来,中央上的检察体系就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两大班底组成。
司隶校尉者,刘禅登基之初由诸葛亮受领。其任务在于监察京师及其周围7个郡的文武百官。除了监察,司隶校尉还握有选举、奉诏捕杀罪犯等权力。
司隶校尉属官则有12个司隶从事,司隶从事权力极大,从中央到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和选举等方面的事,他们都能插手。
而东汉地方上的检察体系,则是由刺史担任,由刺史检察郡守,互相制衡和牵制。当然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可以向地方派遣监御史督查地方情况。
东汉在地方上的监察体系,随着吏治的败坏,州刺史改州牧及东汉王朝的覆灭,基本是毁于一旦。
而在乱世中建立其的蜀汉,由于老刘根基浅,根本来不及搭建其适合大汉的监察体系。老刘在世其间,由军师将军诸葛亮负责监察,也负责政务。
这也是为什么,在刘禅登基之后,诸葛亮既掌握尚书台的政事,又是司隶校尉,拥有督查地方官吏的权利。是因为诸葛亮在老刘时期便拥有这样的权利,只不过再强化了下。
当然了益州牧本身也有检察职责,司隶校尉+益州牧的组合,无异于是加强了诸葛亮对益州地方官吏的处置权利。
在这样的强权之下,益州在诸葛亮治下,一时间出现了国富刑清之相。
至于御史台的监察责任,无异于是被澹化了。其为何被澹化之缘由也很简单,在东汉时期,御史台独立于丞相之外,其监察长官御史大夫,拥有独立监察权。因此如果御史台的出现,无异于是钳制诸葛亮的发挥。
所以刘禅在位时,虽有设御史台等相关职位,但多是虚设,并未拥有实际权力。如南中反叛士人孟获,随诸葛亮入朝,担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便是吉祥物。
大汉处有实权的御史中丞,还要追朔到推广田政时期,让潘浚担任此职,但其主要职责就是督查地方上的田政制度。对于搭建起地方至中央的御史台的监察系统,也是没有的。
从现在来看,当初看似较好的政治制度,随着战事的繁多及诸葛亮渐老出现了较大的弊端。
早些年,由于战事接近巴蜀,文书往来颇是方便,诸葛亮精力也较为旺盛,可以分心处理军国大事。
但随着蜀汉版图越来越大,作为最高检察长官的诸葛亮长期不在中枢,而是在军旅之外,为国征战。他的继任者蒋琬也只不过是尚书令,其检察职责甚弱,加上蜀汉的御史台恍如虚设。
巴蜀内部出现了吏治崩坏,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日积月累之下,产生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种现象,也可以间接说明了,这种内府治理体系出现了问题,需要大汉去改进这种治理体系。
而诸葛亮或许也意识到了这种问题,也提议让出益州牧,由蒋琬担任益州刺史,加强对益州内部官吏的治理。但可惜的是,还是有些晚了。
因此对于刘禅而言,需要开始重启御史台,加强对地方上的治理。启用董允担任御史大夫,持节,替天子巡视


相关章节: 第一百四十四章回都第一百四十五章兴复第一百四十六章贪墨第一百四十七章巡查第一百四十八章再见第一百五十章大风起第一百五十一章固塞第一百五十二章伐荆第一百五十三章南政荆州人口问题。

也许你还喜欢: